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帝国的掌门人 中篇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2-05-10


红色帝国的掌门人  上篇》中主要聊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故事,中篇我们就从赫鲁晓夫开始。



与思想坚定、冷血无情的大林哥不同,赫鲁晓夫早年的政治立场非常摇摆。


二十世纪初赫鲁晓夫出道的时候,乌克兰境内存在着多股政治势力。


这让还是一名钳工的赫鲁晓夫非常迷茫。


搞不清哪条路是正途。


后来在大清洗年代(1937年),有人用赫鲁晓夫早年倾向孟什维克、同情“托派”等历史材料来整他。


赫鲁晓夫被迫当着一众同志的面痛诉自己曾经的“反动”行为,并补充说:


“斯大林同志知道我犯的错误”。


大林哥微微一笑,赫鲁晓夫顺利过关。


斯大林和身后的苏联几巨头,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分居两侧。注意大家的走位,都在斯大林半步之后


检讨大会后不久,赫鲁晓夫被外放乌克兰第一书记,远离了莫斯科是非之地。


为什么斯大林对赫鲁晓夫这么“宽容”呢?


一般认为是赫鲁晓夫三十年代的表现让他大获圣宠。


在斯大林发起的大清洗运动中,赫鲁晓夫曾是其重要鼓吹者。


审判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期间,赫鲁晓夫曾这样说道:


“任何一个对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对我党在伟大的斯大林同志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感到欢欣鼓舞的人都会发现,对于这些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集团唯利是图的法西斯走狗,我们只有一句话,就是处死他们。”


这话斯大林能不爱听嘛。


之所以若干年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引起众怒,与他本人早年的立场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1956年他是以一个曾经受害者的身份来发表“秘密报告”,至少在道义上是说得过去的。


可你本身就是一个“得利者”……


名不正则言不顺。


搞政治,“名正”是很重要的。


1954年9月29日,毛泽东欢迎赫鲁晓夫率领的苏联代表团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赫鲁晓夫微微躬身,这种身体姿态在斯大林身上是绝对看不到的。


赫鲁晓夫上位采用了“两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1953年)是联合马林科夫、布尔加宁等人拿下贝利亚。


第二步(1957年)是开全会罢免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


苏共,1953  番外》一篇详细介绍过“动手的四种模式”,此处就不细谈了。


1956年赫鲁晓夫开了“二十大”,与斯大林的一切彻底划清界限。


所以第二年处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时,赫鲁晓夫采取了相对柔性的手段——到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继续为社会主义发挥余热吧。


“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是苏共全会通过的正式决议,也是苏联时期的最后一个反党集团。


1957年之后,赫鲁晓夫进入了权力鼎盛时期。


不过与斯大林那种化身为“神”的权威相比,他还差的远。


1964年10月2日,赫鲁晓夫结束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会谈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


就在这时,以谢列平、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为首的“政变集团”在莫斯科发动政变,同时控制住黑海之滨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一度想飞去“龙兴之地”乌克兰基辅组织翻盘,可惜没有成行。


待莫斯科那边一切安置妥当,政变集团派克格勃“护送”赫鲁晓夫回京。


10月13日,政变集团召开了针对赫鲁晓夫的批斗会,逼迫他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


46岁的谢列平是1964年莫斯科政变的主要策划者,时任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是苏联“青年一代”的代表人物


拿下赫鲁晓夫后,“政变集团”内部对于推举谁担任新领导人产生了严重分歧。


论功劳和实权,曾任克格勃主席的谢列平当仁不让。


但谢列平这个人非常强势,年轻有为,很让人害怕。


经历上,谢列平是苏联团中央崛起的领导人,地方工作履历匮乏,资历尚显欠缺。


于是党内资历深厚的苏共“头号思想家”苏斯洛夫与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当时苏斯洛夫掌控着苏联国家宣传机构,统领国际共运等意识形态工作,且兼管苏军总政治部。


势力同样不容小觑。


那么勃列日涅夫是个什么角色呢?


58岁的他时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类似中国的人大委员长)、书记处第一书记。


苏联没有国家主席一说。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在1990年之前是名义上的苏联国家元首,常由加里宁、伏罗希洛夫这种资历到位又浑浑噩噩的老头担任。


勃列日涅夫在人们心中大概就是这么个形象。


62岁的苏斯洛夫绰号“灰衣主教”,是中苏论战期间小平同志的主要对手。


眼看谢列平和苏斯洛夫互不相让,同僚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勃列日涅夫。


这个时候的苏联高层特别害怕“政治强人”出现。


托洛斯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的例子全都摆在眼前。


万一再上台一个斯大林,大家就全没命了。


好一点来一个赫鲁晓夫,也让人战战兢兢。


干脆我们就推一个人畜无害的勃列日涅夫上台。


这个人能力平庸,思想保守,可以被各种立场的人接受——就像民主党把拜登作为“反川大联盟”的领袖推出来一样。


就他了。


从事后的角度看,苏联高层们的眼光很到位。


掌权后的勃列日涅夫除了把已犯众怒的谢列平罢官外,对待其他这些给他“黄袍加身”的同僚们确实不错。


小范围“推举政治”往往就有这个特点:大家都不喜欢强势人物上台,都想推出一个中庸厚道的人。


于是便有了“韬光养晦”这一说。


勋章满身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执政了整整十八年,论时间跨度仅次于斯大林。


早期的勃列日涅夫遇事很喜欢和部长会议主席(总理)柯西金、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苏联名义元首)波德戈尔内等人商量。

 

苏联在列宁之后第一次实现了“集体领导”。


这段岁月是苏联历史上仅有的“不折腾时期”。


整个社会比较安稳祥和,与西方的关系也整体和睦。


作为一个被推举上台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既不会像斯大林那样天天搞清洗,也不会学赫鲁晓夫“弄个大新闻”。


如果我们去莫斯科街头采访一个经历了整个苏联时代的老人,他会毫不犹豫的回答:


勃列日涅夫时代是最幸福的。


七十年代的苏联街头,一派欣欣向荣


回顾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时代结束这三十年,很是让人感慨。


在这段苏联的“黄金岁月”里,赫鲁晓夫秉持着改革折腾的思路,想解决问题但没能解决掉。


勃列日涅夫则深谙“黄老之学”的精髓,不折腾、休养生息、享乐。


国家享乐,官僚集团享乐,他本人也享乐。


1975年之后勃氏的身体状况每日愈下,于是他一边猜忌同僚,一边厌倦政务。


天天批公文、开会、视察工作,多么枯燥无聊啊……


勃列日涅夫没事喜欢打打猎,开开车,泡泡澡,度度假。


据说他非常擅长射击,还特意为不同的动物和鸟类准备了90支定制的猎枪。


打完直接野炊,好不自在。


外出打猎的勃列日涅夫,头戴美国西部牛仔帽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来结束本篇。


1830年,迁任陕西布政使的周天爵在陛见召对时,与道光帝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在问答的最后,周天爵这样说道:


“凡全身远害者,似无过失,而祸伏未发。


二十年其人已去,惟国与民受其弊,此不可不察。”


这句话用在勃列日涅夫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